[RT 豆 ✑美國醫院實習 ]:COVID-19 ICU

2021年2月,我背著我媽在美國自願進去COVID-19 ICU實習。

RT | Dou Dou✎
9 min readNov 11, 2022

進去前,非常猶豫,當時美國已經有累積超過 2千6百萬個病例及累積超過40萬的死亡。當時有超多腦中小劇場,一個人隻身在異鄉,如果怎麼了,是倒在房間沒有人會發現?最廉價的健康保險夠嗎,我會不會躺在美國的ICU床上躺到破產?

有機會進去COVID ICU的機緣是全國大缺工,病人太多、呼吸治療師人力嚴重不足,希望在學的學生可以分擔一些人力跟工作。

雖然好像沒什麼,啊不就是去實習嗎?美國當時有多少在第一線奮鬥的真・RT。但之前因為疫情,由於許多學校不願意讓學生暴露COVID-19,醫院也不想承擔學生暴露COVID-19的風險,各校實習一度停擺。再來是資源不夠,醫院PPE不想浪費在學生身上。坦白來說如果去COVID unit實習,所有風險大多要自己承擔。

當時跟系主任聊了非常久,他保證 醫院/學校 會提供足夠的防護設備。

他說:這不就是 R T 的使命嗎?在這未知病毒猖狂攻擊呼吸道的時代,我們就是 Front line。你會在這裡學到在台灣學不到的事。(當時的台灣,連續好幾天的零確診 ZERO)。

好,我點了頭答應。當個免費的外國勞力。gogogo!

那時的美國是到處搶口罩,一般口罩被哄抬到一盒美金50起跳,更別說是N95了。為了生命安全買一盒60美金的號稱醫療口罩,打開才發現是很輕薄的雙層口罩(有種被騙的感覺),只好把手中僅有的讚讚台灣口罩疼惜用。

當時多缺人力?

疫情前期各州醫院缺人搶人,很多高薪的工作沒人做,因為風險很高、缺物資。職缺橫跨全美,平均都 $3000美元/week左右,非常嚇人。

當時RT Traveler的薪水高到不像話。還是有很多人冒著風險離開正職去賺錢的。

美國有一種RT叫做 Travel RT,不是那種坐直升機轉送病人的那種RT。

Travel Respiratory Therapist: 不是全職綁定醫院的工作,而是跟該醫院簽契約(有點像約聘的概念),是希望幫助填補全國短缺的呼吸治療師工作。該契約從8 週到 26 週不等,大多持續 13 週,可續約。但最多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待超過一年。而Travel RT的時薪比一般正職(Full-time)RT 高。說他們是救急補缺的,所以很多假日班、屎缺都會是Travel RT填。雖說薪水高,但相對不穩定,也就是說當醫院病人變少了、Full-time RT人力夠了、疫情結束了,Travel RT很有可能找不到下一份工作。

回到現實,醒醒吧,當時是學生的我根本沒資格賺錢。只能高尚的跟自己說:好吧,我們是進去學經驗的!
進去COVID ICU前,列了一些清單。(痾,不是那種人生清單。)

  • N95密合度測試:
    在學校做4種N95的fit test,都失敗,不斷吃到甜甜Saccharin的,不管是鴨嘴、碗公、不同形狀的碗公,都漏光光。當時美國PPE無敵吃緊,一般口罩都買不到了,更何況是N95。後來輾轉從Johns Hopkins醫院的RT朋友提供資訊,自己掏了腰包買了3M防毒面具跟濾心,才通過fit test。
  • 打疫苗:至少完成2劑。
    當時San Antonio COVID-19的插管數也是多到可怕。那時學校剛打完第一批學生,上網看了一下pfizer疫苗的文章,打完第二劑後要兩週的時間才會得到完整的保護 (typically people will generally take two weeks following the 2nd dose to gain immunity)。計算可以進ICU的時間。
  • 採買消毒酒精、wipe、面罩:
    進COVID-19 ICU,face shield也是必備。除了系上提供的2個面罩之外,自己還是買了一個eye goggle(都叫它蛙鏡),應為聽說當時有些醫院不接受塑膠片的face shield。
    買了75%的酒精、酒精棉片、跟disinfectant CaviWipe。因為我們在醫院沒有自己的置物櫃 (甚至有些醫院甚至是連員工RT也沒有置物櫃),聽診器、文具、血氧機、clipboard、手機、錢包、蛙鏡防毒面具,醫院家裡帶來帶去。回家時都會全擦過一遍,才放到自己房間門口的小櫃子上。
  • 構想回家後的動線:
    就像剛剛說的,沒有置物櫃,更別說是在醫院換工作服了。沒錯,工作服從家裡穿去醫院,下班再直接穿回家(有夠髒),甚至有人會下班直接去超市(髒到沒天理)。這是我當初來美國最崩潰的一點。為什麼感控做成這樣子、為什麼不在醫院換衣服、為什麼沒有院內衣物洗滌服務(疫情已經這樣了,這點超讓人匪夷所思)。還是其實自己有潔癖?
    總之,我必須構想回家之後髒衣服、鞋子要另外放哪,消毒完直接進浴室洗澡的動線。

一切都準備好後,2021.02.23進入UH COVID-19 unit幫忙。

連上三天的12小時班是基本。有一個Travel RT朋友說:我都連上10天,然後好好睡覺後再上10天! (我一臉驚呆)

那時疫情多嚴重?

不敢說德州這裡是重災區,但因為風俗民情的關係,有很多人不願意戴口罩、打疫苗(甚至當時疫苗還沒開打到一般民眾)。

當時UH的COVID unit是位於某樓層,包含一個ICU (intensive care unit) 跟一個ACU (acute care unit),大約有40s+40s床左右,實際數量有點忘記了,反正就很大。一個unit大約一班6–8個RT不等。ICU基本上病人都是滿的,每個都有呼吸器(插管、Bipap)。意識清醒的病人會請他self proning,其他沒有意識的或插管的我們有proning壯漢大隊,6人一組,每天8點開始從第一床翻到最後一床。

*Proning team 壯漢大隊:是自願役,大多為在學醫院學生、放假也想工作的熱血醫療人員組成。

美麗的ICU,採光很好。 Credit: Bonnie Arbittier /

突然覺得大大的落地玻璃門很好用,加上白板筆後它就是我們的紀錄紙、與外界溝通的橋樑。很常進去隔離病房後一待就是30–60分鐘起跳。有些數據還沒辦法做紀錄就會寫在門上(裡面電腦壞掉、電腦被霸佔),或著是會把ABG直接寫在上面,查房可以直接看到之外,也可以直接傳達訊息給醫師:ABG長這樣,所以我呼吸器要調這樣喔,OK? 我們就不用跑來跑去了(裡面不能帶call機)。

Bipap (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, 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)?

還記得當時CDC還是什麼麻醉協會說不建議使用Bipap在COVID病人上,會提高傳染風險。但呼吸器都用完了、病人都要喘死了,不然是要怎樣?一對一 ambu 壓到天荒地老嗎?
那時候跟team討論,認真把病人關在負壓、PPE戴好應該可以。還好沒事。雖然之後那個on Bipap的病人還是插管了。在裡面短短的6週插了多少管、拔了多少管也數不清了。只記得一直在插管、拔管、卸機、上機。

“ We’re gonna intubate him/her” 是裡面的醫師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。

這裡隔離病房內的聽診器都是黃色的,不能帶出。所以只要看到誰帶著黃色聽診器在病房外遊蕩,請離他遠一點。Credit: Riisa. C/ 會呼吸的豆

進去病房插管的人數有限,不能讓太多人進去。我們每次都是一個醫師、一個RT、一個護理師、一個standby的醫師或RT,全部不超過4位。但門外總是有很多人觀看幫忙加油(畢竟是教學醫院),熱熱鬧鬧。

ACU (Acute care unit)?

當ICU滿床時,ACU也會被借來當ICU用放插管病人。一般的木門會被打開,門口封上一層塑膠布簾,病房裡放一台HEPA (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[filter]) 抽氣機當作是臨時的隔離病房。

在查房的時候會先在偷窺窗看病人、monitor,但很常會跟病人對到眼,只能跟他say hi、比讚說你很棒!

有著偷窺玻璃的ACU。Credit: Scott Ball /

題外話,桌上的紙袋是讓你裝n95用的。咦?啊不是在COVID unit了,為什麼還要把n95脫下裝起來?

對啊,我也搞不懂。反正我夢到有一天我在走廊上一直戴著n95沒有換一般口罩被學姊唸了。

雖然只有短短的六週,也是收穫滿滿。

一直沒有分享是因為我到很後來才讓我的家人知道這件事。每天視訊也是洗好澡等臉上n95痕跡退掉之後才打給媽媽。因為室友沒有進COVID unit,深怕自己哪個環節出錯我們倆都中獎,每天跟室友過得心驚膽顫。

疫情應該也算接近尾聲?各國開始陸續開放了。在這疫情中,你學到了什麼?

過程很充實有很多故事可以說。世界各地開始有許多議題因為疫情衍伸出,很值得大家深思。像是呼吸器不夠了,要怎麼救眼前的病人?也有道德倫理議題,像是手邊資源有限,五位病人中只能有一位可以接受治療,而誰是被排除的那四位病人?臨終拔管 等等。

撤除維生設備,RT應該很常做這件事,早就麻痺了吧?

沒有麻痺,很常含著眼淚做這件事。甚至是面對第一次見面的病人。

疫情期間,看著大量生命的來來去去,才真正意識到生命可以很短暫,不管種族、年紀、性別,在拔除那根呼吸管(endotracheal tube withdraw) 的時候可以瞬間結束。我們應該更珍惜現在自己所擁有、更感激身邊的各個美妙生命們(家人、朋友、夥伴)。

你呢?在疫情中,學到了什麼?

--

--

RT | Dou Dou✎

Hi I am Alve, I am not a cloud…. Actually, I am a fragile alveoli。一個菜菜的台灣呼吸治療師,在美國進修中。✒︎